您好,欢迎来到百色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 登录

农林壹周刊(2025年第21期,总第26期)

转自百色农林集团

百色农林集团新闻速递

(2025年第21期,总第26期2025.6.9-2025.6.15)



1 —团公司2025年首期党员培训圆满结业

2 —百色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签约落地

3 “沉睡土地”垦出良田

1 集团公司2025年首期党员培训圆满结业


6月12日至13日,集团公司成功举办2025年第一期党员党性教育暨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班。本次培训通过专题授课、案例教学等形式,为150余名学员送上“精神大餐”。

在开班仪式上,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职工董事李卓作动员讲话,希望参训学员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端正学风,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他要求,全体学员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锻造“钢筋铁骨”的政治品格。要坚持学用结合,练就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要坚持严于律己,守住廉洁从业的纪律底线。要坚持先锋引领,争当企业改革和项目攻坚的排头兵。要坚持薪火相传,做好党的政策“播种机”,凝聚组织向心力和战斗力促进业务发展。

集团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冯武登的廉洁教育课以案说法,通过剖析近年来国企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涵。参训学员纷纷表示,这堂“警示教育课”让人“红脸出汗”,更让人“醒脑提神”。

据悉,本次培训课程设置突出“理论+实务”特色,涵盖党性修养、民族团结、新闻宣传等6大模块,由集团公司内部讲师和业务骨干联合授课。参训学员包括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等,实现关键岗位人员全覆盖。(文/图 黄培孟 张庆仪)


2百色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签约落地(6月11日刊登于《广西云-广西日报》)

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6月10日,隆林各族自治县林业碳汇开发项目签约仪式在百色农林集团举行,标志着百色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正式启动实施。该项目是百色市抢抓“双碳”机遇、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实践。

作为百色市统筹开发林业碳汇工作的主体单位,百色农林集团将与隆林各族自治县平台公司深度合作,并引入专业第三方技术支撑,共同对隆林优质森林资源进行碳汇项目开发。项目通过科学监测、计量和核证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将其转化为可交易的碳汇指标,进入碳市场交易,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化变现。

林业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百色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市森林面积达41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23%,活立木蓄积量1.64亿立方米,蕴藏着巨大的碳汇开发潜力。今年1月,百色市出台《百色市林业碳汇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到2027年力争实现各县(市、区)成功开发林业碳汇项目1个以上的目标。隆林项目的启动,正是落实该方案、激活林业“绿色宝藏”的里程碑式突破,对推动全市林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我们力争把隆林项目打造成样板,加速推进全市‘一盘棋’统筹开发进程,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百色农林集团碳汇公司负责人说。下一步,百色农林集团将发挥自身在全市林业碳汇资源整合、规范开发和市场对接中的核心枢纽作用,与全市12个县(市、区)开展深度合作。(记者 陆旺 通讯员 梁力升 黄子津 苏其保)


3 “沉睡土地”垦出良田(6月12日刊登于《广西日报》第012版)

6月7日,晨光穿透薄雾洒向百色市田阳区的农田,百色农林集团下属农投公司田阳区福琨公司项目施工管理员黄鑫驱车前往土地整治项目现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以前的地块像打碎的镜子,3亩地竟有11道田埂。”站在田阳区那坡镇的土地整治项目现场,黄鑫指着航拍图上的色块变迁感慨道。2018年,农投公司启动“耕地唤醒计划”,他和同事面对的不仅是零散田块,还有农户心底的顾虑:土地流转后是否能获得稳定收入?自家地块会不会缩水?

在田阳区那坡镇那音村,项目团队用最笨的办法破冰:带着卷尺逐户丈量地块,将每户土地的四至坐标录入电子档案,印制“土地身份证”。土地平整后,团队引入先进的测量技术,实现大面积土地的高效测量,精度可达毫米级,这套“阳光流转”机制,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将土地集中连片,修缮水利设施、改造田间道路等,既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今,那音村实现“稻—稻—菜(番茄)或稻—菜(番茄)”水旱轮作露地栽培。

土地流转拿租金、田间务工挣薪金,农投公司推广的“两金”模式让2350户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覆盖项目区14个行政村,村民看着记账本上的数字喜笑颜开。

作为百色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主体,农投公司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开垦等项目过程中,极大改善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自2018年项目实施以来,该公司累计修建配套水渠96公里,铺设生产路100公里,惠及3.5万余人。

“我们织密耕地保护网络,多方联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实现耕地质量明显提升。”该公司负责人陆姣介绍,5年来,企业实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累计入库267个,完成验收并报备入库面积4.86万亩,有效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文/ 苏其保 黄培孟)


初制丨张庆仪

责编丨黄培孟

校核丨苏其保  罗慧萍

审核丨李   卓